婚车过路>灵异科幻>重生之商海惊涛 > 第四百九十一章 超级计算机
    第四百九十一章超级计算机

    由于国外对计算机核心技术cpu的保密异常重视,对于cpu的技术转移有着明确规定,不能转让给国内,杨星即使收购了外国设计团队,也无法明目张胆的将cpu设计技术拱手转让,否则当初在美国外国投资委员那里花再多钱疏通也无法完成收购。

    为此只能通过秘密成立另一个小组,将太极cpu的诸多关键技术偷出来移交给他们。杨星不想今后因为技术泄露而被美国等国制裁,又知道cpu的设计对国内意味着什么,所以只好自己偷自己,将这个秘密小组的运转一直控制在中星国际和军方的监控之下,半点消息不能泄露。

    总算国内从不缺乏聪明之士,随着太极cpu研发的瓜熟蒂落,这款同时进行的“北极星”cpu也面世了。与太极cpu主打普通电脑市场不同,北极星cpu的研发目标一开始就盯上的是国内特别需求的服务器和超级计算机上。尤其军方为赶上数字化军事潮流,对“北极星”更给予了厚望,为“北极星”项目提供了大半资金和人员。

    所以当配备有全国产北极星cpu芯片的超级计算机“明”一号在深圳秘密宣布投入试运行时,军方的国防部长、总参谋部部长、总装备部部长以及国务院副总理文仁贵都专程赶来,心情激动的想亲眼目睹中国自己技术研发的超级计算机揭幕。

    所谓超级计算机,指的是成千上万cpu组成,采用并行计算机技术,能完成普通pc机和一般服务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复杂课题计算机。严格来说,最早的计算机其实都是超级计算机。毕竟大家只要一谈起超级计算机来,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硕大的房间里摆满了一排排巨大的机柜,身穿白色防静电服的工作人员在其间走来走去的场景,真是既严肃又认真啊!

    但这都是老黄历了,科技的发展让这一幕实际上有了巨大改变,上世纪五六十年装满一个大房间的计算机运行速度现在大概还比不上s系列手机的主芯片。超级计算机场景未变,但使劲运行速度已经朝着亿次的目标飞奔,估计百万亿次和千万亿次的大关被打破也是指日可待,完全走上了和普通计算机不同的发展方向。

    超级计算机已经被众多国家使用在需要超大规模运算的领域,比如军事、气象、环境等方面。由于超级计算机的研发体现了一国在此邻域的最高成果,被称为“计算机技术的皇冠”,长期以来被美日欧等国把持。

    1983年每秒运行速度可达最高1亿次的“银河一号”在中国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加入了国际上少数能研发超级计算机的国家俱乐部。但由于我国在微电子领域和国外存在着代差,导致我国在超级计算机的技术研发上有独到之处,但却不得不在选择诸多主要零部件上受制于外国,尤其是核心cpu长期使用国外产品的尴尬处境。

    作为超级计算机心脏的芯片,是决定超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核心元件,但我国长期无法研发出满意的成品,只能采用美国ib和英特尔等外国公司的产品。这不但对超越国外超级计算机运行速度不利,在***防护上也存在巨大隐患。

    有鉴于此,国内早就在努力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pu,李广南当初立主在联想集团内上马cpu项目,其中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可惜他壮志未酬就被赶出了联想,最后还是多亏杨星被他研发国产cpu的热情打动,收留并放手支持让他带队研发cpu,最后终于成功研发出太极cpu,得偿夙愿。

    当初太极cpu研发小组甫成立,杨星就打起了让国内其他部门帮着一起承担资金和人力主意。毕竟国内对于自研cpu的渴求尽人皆知,而半导体行业是出了名的高风险行业,cpu研发更没人敢打包票,杨星不想来个“半倒体”,到时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他就找上了多次合作过的军方,由于此前多次良好合作的记录,双方一拍即合,杨星轻而易举说服军方共同参与研发。

    之前他们在九都就秘密合作兴建了一家晶圆厂,在此基础上,双方又成立了一家名叫“北极星”的芯片厂,主要负责为军方超级计算机和战场网络服务器计划研发芯片。而去年中星在美国成功招募了超级计算机研发权威人物美籍华人陈思琴后,“明”终于赢来了重大突破。

    美国是全球it发源地,而为美国开创it盛世的人物中有不少是外籍专家,其中不乏海外华人的身影。在这批华人中,有两人最为出名,是首屈一指的权威。其中一位就是被杨星接收他大部分遗产的电脑大王王安,而另一为就是被誉为“超级计算机之父”的陈思琴。

    陈思琴在美国声名显赫,是超级计算机研发的元老级专家。1979年他进入当时处于超级计算机市场垄断地位的克雷公司,一呆二十年,甚至一度被内定为克雷公司下任总裁,具有丰富的超级计算机研发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