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手指上的血珠吮掉,谢兰兰坐了一会儿,却始终心神不宁。想了想,她把衣服放下,也去了谷场。
村里有什么大事都是在谷场那儿说的,地方大又空阔,是个好地方。
此时谷场已经挤满了来看热闹的村民,甚至不少在地里头干活的都来了。这年头,知青还真是个新奇词呢!他们都没见过,都想来看看。你说说,这看热闹,不就看个稀奇吗?
村长杨建军身边,几个风尘仆仆,因为长途跋涉有些疲惫的几个青年站在那儿,看上去年纪都差不多大,最多也不差过五岁。六男四女,一共十个人。这几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青年,就是传说中要来帮助他们农村建设的知识分子吗?
“大家都静一静!”杨建军拿着个喇叭,站在谷场最高处,对着底下吵吵嚷嚷的村民们喊着。经过旱灾的事情,杨建军在村里的威信高到一个新的程度。对比隔壁村的惨状,没有受太多罪的村民们心生庆幸的同时对杨建军也更加信服。因此,杨建军一说,大家都给面子的安静下来。
“这十位是上头派来的知青,为了支持国家建设,帮助咱们村的。大家欢迎!”说着,就带头鼓掌。
底下的村民们也跟着鼓掌,大概十几秒后,掌声渐渐停下,杨建军把喇叭递给几个知青:“下面让我们有请十位知青自我介绍一下!”
谢兰兰在底下看着,这十个知青,可不是后来那十年里被迫下乡的。他们都是自愿报名,带着自己的理想,报着想要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目的,来到农村的。他们相信,在经过国家教育后的他们,有能力帮助农村,带着村民走向幸福!为此,在县里,领导给他们每个人的胸前都佩戴了一朵大红花。
此时,他们看着底下乌压压一大片,脸上带着好奇的村民们,心中热血澎湃。年纪最大的那名女知青最先接过话筒:“乡亲们好,我是来苏省的魏晓楠……”
……
“乡亲们好,我是来自南省的钱燕卉……”
十几分钟后,十个知青都各自介绍完毕,其中年纪最大的是魏晓楠,高中文凭,22岁,最小的是魏晓楠,初中文凭,16岁,里面还有两个中专文凭的知青,分别是一男一女。他们都是在大城市里念过书的人,接受的是最先进的教育。此次下乡就是为了用自己的知识,带领落后的农民们走向康庄大道。
这些大道理村民们听不懂,他们没文化,不知道什么叫康庄大道。眼见着十个知青都介绍完了,有个胆子大的出头问道:“那你们能帮助我们什么?”
就是啊,说的这么多,你们到底能帮助我们什么呢?村民们都好奇的看着他们,眼神里有陌生,有打量。
骤然发问,上面几个知青都有些发懵,他们局促的看了看村民们,最终是年纪最大的女知青魏晓楠回答了他们的问题:“我们识字,可以教你们认字。我们还会算数,可以教你们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