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启时代
《山海经》中记载的夏后开即夏启,主流解释是当时整理书籍作者避汉景帝刘启讳用开,姑且认同。
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屈原在其《天问》中曾记载“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怀孕的涂山氏女生下了启”。从大禹、涂山氏、台桑等地望确定,启出生成长于蜀地。夏后启作为王子或储君,少年好进,刻苦锻炼各项本领。《山海经》载:“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以三星堆为核心的方圆八百里昆仑之虚,是先夏帝国的中心区域,西海四面八方有夏后开的九支精锐驻守,易守难攻。“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夷]羿莫能上冈之岩”。
我们再来看看王子夏后开精锐之师的驻守夏侯氏帝都情况。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这里的九首和其它N数字类似,并非九个脑袋,而是指像老虎一样的大兽有九蹲,表示很多。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
“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玕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大禹时代王权进一步强化,“执玉帛者万国”,“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夏禹处于权利巅峰,民心思进,人才辈出,继任者多次酝酿储备,首先是掌五刑负责狱讼的皋陶,但皋陶先禹而死;后部落联合议事会又推举伯益,他是少典氏的后裔,曾协助禹平水土,有功而受舜禹器重,被任命为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虞即有虞氏,文献载“益主虞、山泽辟”;而夏启也曾作为继任者提名,但他的功绩与威名无法与益相敌,伯益很自然的成为议事会认可的法定继承人。
大禹与夏启的政权交接史载丰富,但真的就是正史和专家解读的那样和平圆满吗?《史记?夏本纪》记载曰:“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帝禹执政十年突然驾崩后,伯益作为法定帝位继任者,也按舜禹的辟位礼仪惯例,守孝三年。完成规定动作后,司马迁说伯益把帝位让给了启,躲到箕山之阳去了,还给伯益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可笑理由,禹崩后佐禹日浅,要知道伯益的身份和功绩并不比启差。历史真像并非太史公说的水波不兴,而是启对伯益发动了政变,并最后因各种原因去了中原分庭。事实真相也许如《战国策·燕策一》云:“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于是发生了启伐有扈氏(伯益)的甘之战。
帝禹初年干了两件大事。首先是继帝位后,自然把夏启带到了身边重点培养,涂山之会、败共工、伐三苗,启都全程参与,把启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其次是帝禹在涂山召开了个极其重要的军事会议,名义上是盛世嘉奖,目的是强化帝权。《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后汉书》载:“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帝禹六年铸九鼎,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帝威四方,权势鼎天。
伯益是一方大员,诚服夏禹王朝后,又是帝国总理,辅佐大禹治国理政、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等。伯益政治思想和理念成熟,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不违背法则,不过度享受,不追求称誉,不违反民意。治国不懈怠,政事不荒废,选贤不避亲,除奸不手软。在处理三苗等民族矛盾方面,主张恩威并举,德武相济。有伯益的辅佐夏帝国初期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