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地儿子,他当然喜欢。如果前世感情失败,今世女人唾手可得而不论感情的话,他地骨血,他自己的亲生儿子,仍然是他的感情寄托。
自从赵敦降世后,赵桓公务之余,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逗弄儿子,看着他一天天长大,从哇哇啼哭的小儿,到可以蹒跚行走。
而与时同时,天子的家庭又不能与寻常百姓相比,这个儿子一落草,就受到了全天下地关注。赵桓在东京为皇太子时,有两子一女,只不过东京陷落,几个孩子都是自小娇生惯养,哪里受得了几千里颠簸的痛苦,几年时间先后夭折,如此一来,赵敦就是整个宋朝皇室嫡脉的唯一继承人,其肩上承担的重责,已经不是一个不到一岁的小儿可以承受。
赵桓知道,以他一已之力,并没有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亲亲相传的封建法统,也不可能转帝制为共和,虽然他常常以百姓般地慈父眼神和作法来疼爱这个儿子,心里更是明白,赵敦再过几年,就要负担起他该负的责任。
而此时此刻,他宁愿让儿子多享受一点童真乐趣,而不是如真正的赵氏皇族,自小生活在龚笼里。
有着这样的心思,按惯例封长子为建国公后,赵桓就再也不肯更进一步,封赵教为皇太子,纵然是能在安定人心上有着助益,而他雅不愿将这种权衡天下度量利弊的权术,用在自己儿子地身上。
扫一眼满脸倔强之色的朱震,赵桓心里明白,虽然对方不过是个秘书少监,品位不高,确又是侍经筵的讲官,按惯例可以向皇帝进言而不受斥责,而朱震本人又是经学大家,将来宋史儒臣传里必定会有他一个,这样的人,是不可以用权势威压斥责,或是用行政的手段来打击的。
纵然是威名赫赫的学习班,对这样的大儒正臣,也是起不到什么恐吓地作用。
“唉……”
赵桓难得的叹一口气,苦笑道向朱震道:“卿的意思朕明白毛,且再过些时日,如何?”
身为帝王,如此说话已经等若同意,朱震虽然是饱学大儒,也不为已甚,当即跪下一礼,道:“是,陛下既然如此说,臣不敢再言。”
“好,你退下吧。”
“是,臣告退。”朱震伏地一礼,起身退出。
他虽然劝说得赵桓立太子一事,脸上却并没有什么欢欣之色,亦不向费虞二人招呼,就这么告退而出。
看着朱震从容退出,赵桓却是一笑,随口道:“儒臣们也是分真儒和假儒,有的人满嘴孔孟,为地却只是他自己。歪曲经义,来卖他私货,这样的人,朕很不喜欢。朱震这样地,没有治世之才,身边也不能缺乏,敢顶君主,敢说实话,没有浩然正色,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