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的反驳,仿佛吹响了长孙党反对李宽提出的科举改革的号角。
很快的,立马就有其他人跳出来表示反对。
不管是什么朝代,总是有一些人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你不是我这个阵营里头的人,那么不管你提出来的东西是好是坏,我都是要反对的。
这个属性,到了明末东林党党争的时候,发挥到了极致。
“楚王殿下,按照您的这个说法,难道那些卖身为奴的人,也有资格参加科举吗?那朝廷的威严何在?”
“现在的科举已经完成科研胜任为朝廷输送人才的任务,微臣觉得没有什么需要再改革的了。
哪怕是改革,也不是把什么阿猫阿狗都往朝廷的大门口送。”
“科举是为朝廷选官的很重要途径,如果过于放松科举的门槛,那么到时候肯定会有许多不怀好意的人混入其中,给我大唐百姓带来巨大的损失。”
……
各种各样的观点纷纷被人给抛了出来。
当然,李宽自然也不是孤军奋战。
以许敬宗这个教育部长为首的楚王党,也站在那里据理力争。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能够为我大唐的发展提供助力,只要对我大唐的发展有好处。
这样的人才,我们就有必要把他们纳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