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过李松才知道,因为朝廷没铜,没办法铸币。
那铜呢?
前几个朝代开发的几座铜矿,要么已被开采枯竭,要么就是被南朝占着。
而民间流通过的那些铜钱及铜器,早被官员、贵族,门阀、豪强化成铜锭,藏在地窖里了。
如果不太好理解,就想想后世的黄金:越少就越贵,越贵越惜售……
朝廷倒是发行过几次铜币,但无一不以失败告终。原因有些复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造假币的太多,良币一出,便被劣币驱逐了。
大魏朝廷还算讲些良心,铸的铜币是铜六铅四,到了造假币的手里,就成铜三铅七了……
也是因为元魏皇室的中央集权不足,不敢像汉武帝那样,对造售假币的这些豪强门阀下狠手,所以这智商税就没收上来……
由此导致大魏朝廷和门阀铸造的钱币,百姓根本不认,要么只用汉五铢,要么就以物易物。
西汉就不说了,只说东汉,还是刘秀的时候铸过一次币,那都是四百多年前了,之后有三百年都处在战乱时期,流失的流失,熔炼打造兵器的打造兵器,五铢钱能流传下来多少?
所以到了北魏,铜和钱就愈发贵了。
以北魏京都洛阳为例,一斤铜足能换一百五十文五铢钱,或一匹绢,或两石粟。
而胡保宗这个七品校尉,年俸才是十二匹绢,等于一千八百钱,或十二斤铜。
这可是年俸……
可见大魏的铜有多值钱。